查看完整版本: 台茶發展史略
頁: [1]

janmens 發表於 2009-7-21 12:52 AM

台茶發展史略

野生茶樹的發現及利用



台灣有茶樹之記載:早於荷蘭人占據台灣時期,(一六二四~一六六二年),荷蘭人所寫巴達維亞城日記一六四五年三月十一日之記事中載有「茶樹在台灣也有發現,似乎與土質有關,‧‧‧」雖未載明發現之地點,但其所指之茶樹無疑是指野生茶樹,與清代文獻所載水沙連之野生茶樹應無相關,蓋因荷蘭人往南投水沙連方面的發展遲至1650年左右才開始。



又據諸羅縣誌(一七一七年)記:「水沙連內山,茶甚夥,‧‧‧」;赤嵌筆談(一七三六年)載有「水沙連社茶在深山中,‧‧‧每年通事與各蕃說明,人山焙製』;而淡水廳誌中亦有貓螺內山產茶,性極寒,蕃不敢飲,所謂貓螺內山乃今南投、埔里、水里地區的深山;而水沙連乃自埔里的五城往集集、水沙連一直到濁水溪上游蕃地的總稱。



當時蕃界與平地隔絕,非經通事(理蕃官職)與之議妥,不得進入,由此觀之台灣先民早巳利用野生山茶焙製茶葉營販。除了清代文獻記載今之南投縣內深山有野生茶樹外,台灣光復後亦在嘉義縣、高雄縣及台東縣深山發現野主茶樹林,但扔以南投縣的野生茶樹林規模最大,台灣野生茶樹多主長在海拔650~1500公尺之闊葉林內,其生長環境日照少,常有濃霧,台灣野生茶樹大致可由芽色之不同分為兩大類型,一為茶芽呈綠色或淡紫色(台灣山茶),另一類為茶芽呈紫紅色(赤芽山茶),花朵均較栽培種小,且兩種野生茶樹茶芽均無茸毛為其特徵,台灣野生茶樹樹齡大都不容易超過200年以上,易受茶天牛為害為主要原因。由台灣野生茶樹與栽培種雜交後裔所選得的優良品系(40~58),製造紅茶有其特殊香味,已於一九九九年六月通過茶樹新品種命名審查為台茶十八號。





◎台茶的起源─先民的引種



本省近200年來茶樹栽培及茶葉製造之發,與上述野生茶並無關連,茶園所植之茶樹更與野生茶無親緣之關係,本省現今供製造包種茶、島龍茶等優良地方品種,是先民由福建帶來之閩茶品種,早期製茶技術亦由福建製茶師父來台傳授,因此台灣產製包種茶、烏龍茶之技術乃源自福建。



清嘉慶年間(1810年)柯朝自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籽,植於〈魚桀〉魚坑(今台北縣瑞芳地區)是現有文獻中最早提及閩茶引入台灣的記事,為台灣北部植茶之始;台灣北部茶園開拓是沿淡水河及其支流新店溪、基隆河及大嵙嵌溪(今稱大漢溪)沿岸發展,含蓋今之台北縣及桃園縣,而後向北拓展至宜蘭縣,向南發展至新竹縣及苗栗縣;宜蘭至花蓮及苗栗往南皆有高山阻隔,因此滿清治台及日據時期,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及宜蘭係屬於同一製茶技術來源之茶區,與福建武夷岩茶屬同一類型,縱使在偶然中開創了碰風茶(或稱膨風茶、白毫烏龍、東方美人)而成為新竹縣蛾眉、北埔及苗栗頭份之特色茶,享譽歐美,羨煞多少王公貴族及文人雅士,但其技藝乃蛻變於武夷岩茶(條形部份發酵茶之始祖)。



台茶另一種要發祥地為南投縣鹿谷鄉凍頂山所產製之凍頂烏龍茶過程中有一獨特之布球揉捻、或稱包布揉、揉布球、團揉),使凍頂烏龍茶具有獨特之香味及形狀呈半球形(似龍舞、似抱蝦);鄰近之竹山、名間、林內以及新興之高山烏龍茶皆源自此製茶技藝。



著作認為先民由大陸引入茶種及技術,發展台茶至少有四個據點,除上述淡水河系及鹿谷凍頂山為重要且對台茶發展有深遠影響外,其他二處分別為:起源於台北木柵樟湖山的木柵鐵觀音及屏東縣滿州鄉的港口茶。木柵鐵觀音係源自福建安溪鐵觀音,約於清末民初(日據時期)傳人本島,無論其茶苗引入或製茶技藝傳承皆賴於張迺妙茶師的苦心、毅力及熱心。其後人在其祖厝設立迺妙茶師紀念館,紀念其對木柵鐵觀音茶發展之貢獻,已成為木柵觀光茶園著名的歇腳處及旅遊點。



屏東滿州鄉港口茶,著作於民國六十二年(一九七三年)初見其傳統造方法係於同一炒鍋內完成炒、揉及乾燥,且純粹由手工製造,其炒、揉過程有一特殊之輝鍋技巧,致使茶葉色澤灰綠光潤,外形條索緊結彎曲似眉,類似大陸之眉茶,推測其技藝係源自大陸浙江、安徽一帶之眉茶製造方法,自民國六十年代後期,滿州鄉的港口茶雖已逐漸改以半機械化產製,但目前仍保有其色澤灰綠,輝白起霜,滋味濃冽之特色,茶園面積(約二十公頃)及產量雖少,但仍有其特殊地位。





◎台茶之茁壯與外銷之始



清廷鑑於茶為台灣重要經濟作物,乃鼓勵茶之生產。當時台灣北部為一片末開墾處女之地,播植茶樹發育異常良好,品質亦佳;由此沿淡水河上流及其支流大嵙崁、新店、基隆三溪之丘陵地帶廣植茶樹‧而農民以製茶為副業。



台茶之輸出,始於何時?雖有資料顯示1830年起台茶輸往廈門、福州,每擔須繳二圓關稅,但缺乏官方記錄無從稽考,惟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淡水關明記有八萬二千零二十二公斤輸出之記錄,故是當年可作為台茶輸出之始。



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杜德收購台灣烏龍茶運銷澳門,因台茶芳香郁馥,風味特殊,而獲意外好評,因而頗具信心,遂設立茶葉精製工廠於艋胛(萬華)。一八六九年,杜德又特雇帆船二艘,運載一百二十餘萬公斤台灣烏龍茶直銷美國,此為台茶直接輸出美國之始。

從此,台茶享譽國外,因之英、美商人接踵而來,至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間,計有:寶順、德記、和記、水陸、愛利士等五洋行相繼來台,從事台灣茶之貿易。



台茶發展之初,製茶種類只有烏龍茶而已,至一八七三年鳥龍茶滯銷,茶商將茶葉運往對岸福州改製出售,後來於光緒七年(一八八一年),有吳福源者,來自福建之同安,在台北開設『源隆號』茶廠,經營製造包種茶,為台灣精製包種茶之先河。是年台灣包種茶即首次輸出一萬,八千四百四十六公斤,旋有福建安溪之茶商王安定及張占魁合辦「建成號」,繼之大陸茶商來台設廠製造包種茶者接踵而至,於是包種茶之產量漸增,其後遂與盛極一時之烏龍茶並駕齊驅。當時台灣茶業興盛,但難免有眼光短淺之業者,為牟奇利,而將茶葉粗製濫作,甚有摻混劣品之不正業者。當時巡撫劉銘傳,因鑑及此,為矯正並防止不正業者之跋扈,且圖強同業之團結,擴展生產,改良技術,精進品質,獎勵輸出,遂於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年),特命茶業者組織「茶郊永和興」,此即茶商公會之起源。



此時,茶園開拓益廣,前僅栽培於台北近郊之茶園,一直拓展至宜蘭、新竹以南,產茶量亦隨之遽增,而輸出量亦於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年)達九千八百餘公噸。





◎日據時期之台茶



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依據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日本統治,當時日本明治時期之經濟乃以茶業與蠶絲為國家經濟之骨幹,故將台灣既有二萬六千餘公頃茶園,列為台灣重要農業產業;遂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在台北廳文山堡十五份莊及桃園廳桃澗堡龜崙口莊,著手設立茶樹栽培試驗場,該試驗場旋於一九O三年廢止,同年改在桃園廳竹北二堡草湳坡莊設立安平鎮製茶試驗場,並於龍潭莊銅鑼圈設置茶樹栽培試驗場;安平鎮製茶試驗場即為台灣省茶業改良場之前身,為台灣最早之半機械製茶工廠。



光緒二十五年(一九九年)有三井合名會社在台北海山及桃園大溪,開拓大規模之茶園,嗣後建設新武製茶廠於大豹、大寮、水流東及磺窟等地,專製紅茶。「日東紅茶」就是起源自該三井合名會社,『日東紅茶』品質極佳,可與印度紅茶匹敵。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繼有日本台灣茶業株武會社成立,專營製造紅茶,1606年台灣紅

茶首度外銷。



日本政府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將印度阿薩姆茶種引進台灣,於平鎮茶試所及南投魚池地方試種成功,並於一九二六年設立「魚池紅茶試驗支所」,專事育苗栽培試驗與改進紅茶產製技術以謀發展紅茶,開拓國際新市場,魚池遂成為台灣阿薩姆紅茶生產中心。來自日本之諸製茶企業公司獲得總督府之支援,頒領廣大土地,投以巨資,耕拓阿薩姆種茶園,並設新武紅茶工廠;繼有東邦紅茶公司(現仍在營業)郭少三先生,由泰國引進Shan茶種,種植於埔里。於是,台灣茶業從此改觀,紅茶又繼烏龍茶與包種茶之後興起,形成台茶可向外適時適地競銷之三種主要茶葉。



》本時期主要發展為:

(一)、擴大茶園栽培面積,最盛時期達四萬六千餘公頃。

(二)、推廣優良地方品種,包括青心烏龍、青心大冇、大葉烏龍、硬枝紅心等四大名種。

(三)、成立茶業試驗研究機構,並積極推展紅茶之產製。

(四)、建立茶葉外銷檢驗制度。





◎台茶之復興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盟軍封鎖台灣、日本因糧食缺乏與兵源之需要,將部份茶園改種糧食作物與勞力栘轉使用,使茶園荒廢,以致台灣光復初期茶園面積僅餘三萬四千餘公頃(為日據時最高面積的百分之七十六),而茶葉產量亦減至一千四百餘公噸(僅為日據時最高產量的百分之八)。光復後政府積極獎勵復興茶園,輔導改良茶園耕作及製茶技術,至一九四九年茶葉總產量已回復至一萬公噸以上,一九五九年茶園面積增至四萬八千餘公頃,為台灣茶園耕作鼎盛時期,茶葉總產量亦於一九六一年突破二萬公噸。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四年間,由中央至省府有關台茶產銷單位,組織了台茶改進委員會,輔導全省茶園之剪枝、施肥、病蟲害防治及採摘示範等,對台茶的復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七年間,輔導茶園更新及採摘技術,研究碎型紅茶的製造技術,建立本省碎型紅茶的國際市場,同時輔導東部花蓮及台東開闢新茶園,奠定本省東部茶業之發展。



一九六八年台灣省政府為了精簡機構,劃一事權,合併有關茶業技術研究單位,成立了台灣省茶業改良場及所屬林口、魚池二分場。一九七三年全省粗製茶生產量達二萬八千餘公噸,外銷達二萬三千餘公噸,其中綠茶佔百分之七十八,創本省有史以來產銷最高記錄。一九七四年雖因世界發生能源危機,台茶外銷曾一度受到打擊,但至1980年的七年間,每年仍能維持二萬公噸左右的外銷。



本省光復以來,雖以開拓新產品、碎型紅茶、眉茶及煎茶的外銷為主,但對本省特產之包種茶、烏籠茶、鐵觀音以及新產品壽眉、龍井、珠茶等的試驗研究及輔導推廣等從未間斷。一九七三年中央推動加速農村建設計畫,即將文山、凍頂、三峽等高級茶區列入茶葉生產專業區,輔導產製技術改良:一九七五年台灣省政府農林廳首次舉辦優良包種茶比賽及<...<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giagrs 發表於 2011-9-30 05:47 PM

大大您可真謂茶之達人啊,竟然能分享這麼多且又這專業的茶之知識。
頁: [1]